病因:
由疥蟲所感染,可經由手的接觸、換穿衣服或與有疥瘡的人同住等身體直接的接觸而被感染。母疥蟲穿入皮下後,即在皮下形成小通道寄生並產卵,卵經3~4日孵化後,約10日長成。常見於居住在環境衛生較差地方的老人,例如:養老院。
臨床表徵:
通常皮膚會對疥蟲、卵及其排泄物等過敏而引起嚴重的搔癢,尤其在夜間。之後出現紅、腫、起水疱情形,疥蟲常寄生於指間、手肘內側、腋下或腹股溝等皮膚皺褶處,而形成直線或曲線的隧道,將患處之刮除物放在顯微鏡下,即可清楚的看見疥蟲、蟲卵。
醫療處置:
病人先洗淨全身,等皮膚乾後除面部及頭部外,於頸部以下全部塗抹殺疥蟲藥,藥物停留在皮膚12~24 小時後洗淨,一週後再重覆治療一次。皮膚局部搔癢可局部塗抹止癢軟膏。如有傷口應做適當清潔消毒後包紮。
護理處置:
1.病人治療期間,全部衣物、床單均以55℃之熱水洗淨,在太陽下曝曬6~8 小時。衣物不能水洗者則用乾洗。並且不可與其他人衣物一起洗滌。
2.病患應採接觸隔離、單人病室。避免與其他病人共住一病室,以防直接或 間接接觸傳染。
3.與病人有密切接觸,並有疥瘡症狀者,建議至皮膚科就診。
4.依醫囑協助患者使用殺疥蟲劑及止癢劑,儘量保持病患皮膚完整性,使用殺疥蟲藥後,皮膚會有乾燥脫皮現象,可協助塗抹乳液保濕。
5.接觸病人時必須戴手套、穿隔離衣,前後均需洗手,以防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染。
6.治療痊癒之後,病患居住之環境比如:地板、地毯也應洗淨。無法洗濯的傢俱(例如:床舖、沙發)則靜置72 小時後,用熱水擦拭後則可使用。 |